2008年7月7日星期一

高风亮节的季札


高风亮节的季札

季札,吴始祖太伯第19世孙,吴王寿梦的第4子。生于周简王10年乙酉4月18日,卒于周敬王35年丙辰年,寿92岁(见《吴氏大统统普》)。他受封于延陵(今江苏常州),食采终生,史称延陵季子。

季札在春秋时,就有贤公子之称,寿梦欲立之,札让不可,寿梦遗命:兄终弟及,依次相传。公元前561年,吴王寿梦卒,诸兄皆致国季札,季札不受,曰:非前王之私,乃宗社之制,岂可变乎?于是札弃其室,避耕于舜柯山(舜山和柯山的合称,在今无锡钱桥与梅园之间)脚下。无奈,长子诸懋即位。公元前548年,吴王诸懋伐楚,攻巢(今安徽瓦阜湖南),不幸中箭身亡,死前遗命传位于余祭,以次相传于季札,以承先志。余祭卒,余味立,余味在位17年,欲传位季札,札辞让,遂立僚(余味长子)为王。季札继承先祖太伯的高尚品德,三让王位,故被世人尊称为“至德第三人”。过去在江阴西城门楼上,有请代江苏学政姚文田所书“仁让古邑”四个大字,其“仁让”之典故,便出自江阴人的祖先季札。

季札受封于延陵,食采终身,史称“延陵季子”,后来受封于州来(今安徽凤台北),故又称“延州来季子”。

季札不仅品德高尚,而且才华出众,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外交家。公元前544年,他奉其哥余味之命通好北方诸侯,历访鲁、齐、郑、卫、晋等国。在鲁,请观周乐,由于他通晓音律,擅长诗歌,当歌齐,曰:美哉,泱泱乎,大风也哉,其表东海,国为可量;见舞大夏,曰:美哉,勤而不怠,非禹谁能及之?季札借此议论了周和诸侯的盛衰大势,颇中时要,故司马迁称道他“见微而知情浊”。

季札一生谦冲,蕴蓄于孝友之中,又极重友情,守信义,“季札挂剑”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“:季札道过徐,徐君好其剑,口弗敢言,为使上国未献,及还,徐君已卒,乃挂剑于其家树而去。徐人嘉而歌之曰:延陵季子兮不忘故。宋武帝盛赞延陵王季札:维王延陵,全义让国,见礼知政,闻乐知德,观风审音,挂剑酬心,怀哉高风,无古无今。这是对季札一生确切的写照。

季札谢世后,葬在江阴暨阳门外30里申浦侧(今江阴市申港中学)。历代百姓为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圣祖,修建了雄伟壮观的“季子陵园”。它坐落在申港河西岩,依据地势分为底、中、上三层,底部是广场,中部为万阶平台,上部建有殿、亭、碑、墓,占地10余亩。墓高一丈八尺,茔域回43步。晋太宁元年(公元323年)为王建殿于墓南300步,周恒广365步,并派50户守卫王墓,宋武帝御赞亭在殿前15步。大殿上悬挂有康熙皇帝御笔手书“让德光前”金匾。还有兵部尚书彭玉麟题的“逊国孤踪”匾、明代进士所书“至德第三人”、“万古不磨”匾。两旁抱柱楹联书“星斗月寒君子墓,风雷时护圣人书”。殿中央为季札的塑像。前殿轰立世代传称的“十字碑”,上书“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”,相传为孔子所书。唐玄宗开元年间殷仲容曾摹刻之,后宋徽宗崇宁二年(公元1103年)由常州府知事朱彦立盖刻之。庙内还建有流风亭与廊房相联,亭房前檐墙内镶嵌有彭玉麟画的“万刻梅章”四幅。亭内布置秀雅,幽静宜人。亭旁小园里种有近百株各色梅花。季子墓四周为古树修竹所环绕,据传有棵春秋时的银杏树和一棵参天挺立的金钩树,使墓地更显静穆庄严。

由于季札于春秋时有贤公子之称,历代文人墨客亦络绎不绝前来藹墓瞻仰,无不为之吟诗、作画。元代诗人刘子寰在拜藹季子庙时写道:“有吴何代无陵墓,万世惟知季子坟”,它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古代贤人------江阴始祖的仰慕之情。由于季札对江阴地区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,江阴政府特将吴季子墓定为文物保护单位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