显示标签为“延陵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显示标签为“延陵”的博文。显示所有博文

2008年9月24日星期三

新嘉坡延陵吴氏总会主办-中秋节庆祝会(2008年9月13日 )





农历的八月十五日,酷热的夏天过后,天气一般非常清爽,秋月高掛天空, 突显出它比平时更为 皎 潔和明亮。「 中 秋 」 一 詞 , 最 早 於 《 周 禮 》 : 所 謂 中 秋 , 是 因 為 八 月 居 孟 仲 季 三 秋 之 中 , 而 十 五 夕 恰 為 月 中 , 所 以 八 月 十 五 被 稱 為 中 秋 , 或 稱 「 八 月 半 」 。

在中国、台湾、香港及澳门这几个四季分明及华人集聚之地,秋季也代表了金黃丰收的季節。 多年以来,它不仅是一个法定的公休日,华人也在这秋凉时分大事庆祝一番。中秋的庆祝活动,古时候主要是祭拜月亮,祈求平安幸福。直到唐代,许多的文人雅士相约于中秋之夜赏月、吟诗及品茗, 中秋活动从那时后开始,除了象征水果蔬菜收获的季节,在一家大小庆团圆之时,也同时迎接冬天的到来。月饼是从宋朝开始才有,人们做月饼也送月饼,它后来成为中秋节的一种传统食品。到了明清,人们开始提灯笼;演变到今天,中秋活动种类不胜枚举,包括猜灯谜、踩高跷、放烟花、烤肉会等。

中秋节在南洋一带,比如新加坡,除了由社区组织主办外;主办庆祝会主要以华裔组织以及宗乡团体为主。



新加坡延陵吴氏总会一年一度的中秋庆祝会,在2007年得到空前的回响后, 执委会原本提议再次把这项活动推广开来,举办得更辉煌。在经过几次的商议后,大部分执委认同在馆外主办这项庆祝会反应固然良好,却对眼前年轻一辈不轻易踏入会所有所忧虑、担忧。想一想,如果每年的传统活动皆在外头举行,年轻会员无法感同身受,看一看及亲自体验祖辈先贤一分一毫留下的珍贵遗产及史料;先辈幸幸苦苦建立的会所及文库等会不会有一天沦落到被“拍卖”的地步,以致留下一个千夫所指、遗臭万年的罪名?

当工作委员会敲定后,2008年度的中秋节庆祝会立即定于2008年9月13日(农历八月十四日)在会所举行。我义不容辞,答应协助筹备项目,除了希望可以尽一份微薄之力,协助推动会馆活动外,也期望起一个带头示范作用,激励更多年轻一代加入会馆这个大家庭,协助会馆活推动长期性康乐活动。





筹备工作如期的展开,工委会成员包括:主席顺波宗长、布置成员包括瑞兴宗长、习源宗长、万记宗长、为铭宗长、开道宗长。卡啦ok比赛的工作,有妇女小组主席秀萍宗长负责、松扬宗长负责灯谜、另外万记也兼协调猜月饼比赛。其他工作也平均分配给其他妇女会成员,工作有切月饼、剥柚子、泡茶水等。



2008年9月13日,下午4点正,大部份成员各就各位, 在等待宗长及家人到来之前,一切准备就绪。为了顾及高龄宗长可能上下楼梯的不便,我们把自由晚餐摆放在楼下的“五脚基”,我们还特地租借了约三十来张椅子,方便大伙可以饭后坐下来闲聊。







晚霞滿天,初露的銀色月光,在晚间7时正式降临,夹带习习秋风,璀璨、闪闪发亮从走廊霓虹灯所照射的的灯光无处不在,让会馆这个中秋夜晚增添更多的温馨。宗长们大大小小,男女老幼陆续抵达会所,一时间,楼梯间、大门口所张挂的彩色纸灯笼,随风摇曳,迎接宗亲们的到来。会所的大厅早已布置得非常优雅堂皇,佳节氛围浓烈。放眼一看,两面墙壁,张贴着一共130多条的灯谜谜面供宗亲们的参与。大堂正中红彤彤桌面,一盘盛着百来个精致可爱的小月饼,等待大家参与比赛,猜猜月饼总数。待会,谁才是真正可以把答案猜呢?拭目以待吧!


另外,长长的桌子还摆放了许多可口的月饼、鲜甜的柚子、干香的茶水、爽脆的点心。桌沿靠近神案处,工委会也刻意摆放了各类传统月饼以及和中秋佳节相关的传统糕点。工委会用心良苦,目的是希望出席今晚中秋晚会的宗亲,尤其是吴氏年幼一代可以借此看看不同籍贯的“古早”月饼,加深宗亲们对华人传统文化的深沉认识。




卡啦ok在8时正按时进行,宗亲朋友献唱了许多让人听了冒出耳油的好歌好曲。秀萍宗亲不停鼓励大家献唱和“月亮”有关的歌曲,以增添节日气氛。8时30分,自由晚餐在楼下定时启动,所有宗亲们都受邀享用。




松扬宗亲和我负责的灯谜比赛,得到非常良好的反应,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。第一次,我们的会馆大厅,长长一条人龙,大家有次序的一个接一个参与猜灯谜游戏、博状元比赛。这次的灯谜,刻意安排两个回合,第一回合进行后,小宗亲们意犹未尽,甚至不打算参与提灯会,以便可以继续参与比赛。。。。好不容易,告诉小朋友们,提灯会是我们精心策划的项目之一,中秋节怎可能省掉“提灯笼”呢?庆幸自己还能坚持,一心一意根据原计划进行,这些小朋友,知识水平还挺高的,哈哈,有备而来喔!




第二回合的猜灯谜比赛在提灯会后进行,更多宗亲朋友加入比赛行列。谜面虽然不易,叫人感到骄傲的是参与比赛的宗亲们,年幼的有6、7岁,高龄的有70来岁,大家绞尽脑汁,在自己的知识能力范围内,挥洒得轻松自如,答得信心满满!了不起。







中秋节庆祝会在卡啦ok悠扬的歌声中落下帷幕。在博状元的比赛中,诞生了状元、榜眼、探花;猜月饼的比赛,我们一共分发了5个优胜奖,正确答案是136,答对的只有一位,她给以的答案是138。可喜的是,不管状元、榜眼、探花,三位都是我们吴氏非常年轻的一辈。他们不只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,参与灯谜比赛时,对于中华文化的范围,如字谜等,也有一定的基本认识,这是我准备谜面当初,完全没有预料到的,想来,往后在出题目时,水准还可以再次提高!作为宗长之一,我心希望有更多类似的活动可以定期进行。然而,常言道:孤掌难鸣,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,只有大家同心协力,会馆的活动在提倡的同时,才能推陈出新,力求更上一层楼!






这项庆祝会,不能不向吴裕兴有限公司致于万二分的谢意!吴皆佳宗长以公司名义报效三个大礼篮作为博状元比赛的奖品, 另外他也提供24打鸡精作为幸运抽奖礼物,内心除了感激之余,要借此文再次向他说声谢谢!晚会因为有你的报效,场面顿然生色不少!





另外,我们荣幸有亚旺宗长出席盛会,为我们主持颁发奖品,我谨代表工委会所有同人向他致谢,感谢他不辞辛劳,大力支持。还有参与这项晚会的宗长们,你们在当天众多节目之余,腾出时间,参与我会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庆祝;虽然出席者约有140多位,少于我们的预算,可是当晚,我们的节目,一串接一串,没有冷场,没有您的参与,试问,行吗?大家的热烈参与与响应,是推动我们向前跨进一步的重大推动力,让我代表工委会再次说声谢谢!别忘了,还有许多活动等着您。

遥祝宗亲们: 日圆,月圆,团团圆圆!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!
-吴美兰-编写,吴习源-摄影

2008年7月7日星期一

高风亮节的季札


高风亮节的季札

季札,吴始祖太伯第19世孙,吴王寿梦的第4子。生于周简王10年乙酉4月18日,卒于周敬王35年丙辰年,寿92岁(见《吴氏大统统普》)。他受封于延陵(今江苏常州),食采终生,史称延陵季子。

季札在春秋时,就有贤公子之称,寿梦欲立之,札让不可,寿梦遗命:兄终弟及,依次相传。公元前561年,吴王寿梦卒,诸兄皆致国季札,季札不受,曰:非前王之私,乃宗社之制,岂可变乎?于是札弃其室,避耕于舜柯山(舜山和柯山的合称,在今无锡钱桥与梅园之间)脚下。无奈,长子诸懋即位。公元前548年,吴王诸懋伐楚,攻巢(今安徽瓦阜湖南),不幸中箭身亡,死前遗命传位于余祭,以次相传于季札,以承先志。余祭卒,余味立,余味在位17年,欲传位季札,札辞让,遂立僚(余味长子)为王。季札继承先祖太伯的高尚品德,三让王位,故被世人尊称为“至德第三人”。过去在江阴西城门楼上,有请代江苏学政姚文田所书“仁让古邑”四个大字,其“仁让”之典故,便出自江阴人的祖先季札。

季札受封于延陵,食采终身,史称“延陵季子”,后来受封于州来(今安徽凤台北),故又称“延州来季子”。

季札不仅品德高尚,而且才华出众,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、外交家。公元前544年,他奉其哥余味之命通好北方诸侯,历访鲁、齐、郑、卫、晋等国。在鲁,请观周乐,由于他通晓音律,擅长诗歌,当歌齐,曰:美哉,泱泱乎,大风也哉,其表东海,国为可量;见舞大夏,曰:美哉,勤而不怠,非禹谁能及之?季札借此议论了周和诸侯的盛衰大势,颇中时要,故司马迁称道他“见微而知情浊”。

季札一生谦冲,蕴蓄于孝友之中,又极重友情,守信义,“季札挂剑”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“:季札道过徐,徐君好其剑,口弗敢言,为使上国未献,及还,徐君已卒,乃挂剑于其家树而去。徐人嘉而歌之曰:延陵季子兮不忘故。宋武帝盛赞延陵王季札:维王延陵,全义让国,见礼知政,闻乐知德,观风审音,挂剑酬心,怀哉高风,无古无今。这是对季札一生确切的写照。

季札谢世后,葬在江阴暨阳门外30里申浦侧(今江阴市申港中学)。历代百姓为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圣祖,修建了雄伟壮观的“季子陵园”。它坐落在申港河西岩,依据地势分为底、中、上三层,底部是广场,中部为万阶平台,上部建有殿、亭、碑、墓,占地10余亩。墓高一丈八尺,茔域回43步。晋太宁元年(公元323年)为王建殿于墓南300步,周恒广365步,并派50户守卫王墓,宋武帝御赞亭在殿前15步。大殿上悬挂有康熙皇帝御笔手书“让德光前”金匾。还有兵部尚书彭玉麟题的“逊国孤踪”匾、明代进士所书“至德第三人”、“万古不磨”匾。两旁抱柱楹联书“星斗月寒君子墓,风雷时护圣人书”。殿中央为季札的塑像。前殿轰立世代传称的“十字碑”,上书“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”,相传为孔子所书。唐玄宗开元年间殷仲容曾摹刻之,后宋徽宗崇宁二年(公元1103年)由常州府知事朱彦立盖刻之。庙内还建有流风亭与廊房相联,亭房前檐墙内镶嵌有彭玉麟画的“万刻梅章”四幅。亭内布置秀雅,幽静宜人。亭旁小园里种有近百株各色梅花。季子墓四周为古树修竹所环绕,据传有棵春秋时的银杏树和一棵参天挺立的金钩树,使墓地更显静穆庄严。

由于季札于春秋时有贤公子之称,历代文人墨客亦络绎不绝前来藹墓瞻仰,无不为之吟诗、作画。元代诗人刘子寰在拜藹季子庙时写道:“有吴何代无陵墓,万世惟知季子坟”,它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古代贤人------江阴始祖的仰慕之情。由于季札对江阴地区的发展有卓越的贡献,江阴政府特将吴季子墓定为文物保护单位。